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思政课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上同向同行、内容上包容互通、方法上协同互济、要求上内在统一,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深入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明确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教学目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彰显着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这一目标导向,就必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完善的进程及其显著优势,引导学生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助推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引导他们自觉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构建系统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对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结合各门思政课的内容和特点,各有偏重地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重点帮助学生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厚植爱国主义道德情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加强对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学会用历史、逻辑、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从学理上深刻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阐释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爱国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爱国主义伟大实践,激励学生强化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讲清楚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探索综合性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分众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在答疑释惑中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诉求同爱国主义时代要求紧密结合,推动学生达成价值共识、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三是创新教学媒介。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原历史现场,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打造优良师资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真讲真信、真爱真教新时代爱国主义。同时,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培养,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国情调研、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搜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升爱国主义理论修养。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教师发展挂钩,激发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切实提升融入实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制度保障。一是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二是要完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质量评价机制,设置多维度系统评价指标,提倡学生、领导干部、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三是要健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保障机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切实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方面全过程。
(作者肖光文 杨笛 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