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3314教室举办校级公开课活动。青年教师郑芳超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三章“继承优秀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内容,以“中国精神 复兴伟力——探寻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为题开展授课。学校质量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及有关教师参加听评课。
一、以历史为线,串起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
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根与源在何处?郑芳超老师巧用案例:重庆北碚山火与澳洲山火进行对比,提炼出面对山火,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齐心协力的独有精神魅力。通过诗词连线,总结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滋养中国精神的沃土。通过生动讲解“建国后科学家归国潮”“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论述中国精神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组成。在丰富的案例故事及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明白中国精神的根源,中国精神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精神。
二、以实践为针,绣出中国精神的谱系画卷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是展示党百年奋斗的巨幅画卷。其内容充分且具体,非常适合拆分理解。郑芳超老师让学生团队围绕一个具体的中国精神,搜集资料,制作PPT,上台展示。不仅帮助学生增强团队意识、锻炼表达能力,在资料收集中更加深了对某一具体精神的了解。这种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三、以思想为引,传承中国精神的永续不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听懂,还要让学生入脑入心。郑芳超老师在讲到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内容时,以党的历史和理论为蓝本,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为依托,从思想层面讲清楚了大学生该如何做新时代的爱国者、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家一致认为,整堂公开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备课充分、语言表达流畅,师生互动和谐融洽,是一堂有理论深度、有实践广度、有思想高度的思政课。